鹤林、三江口两大海绵试点片区改造,历时三年,总面积57平方公里,力争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N海都记者 陈恭璋/文 马俊杰/图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一年四季繁花不断,乐享半城绿荫半城水。这是如今福州城随处可见的景象。昨日,海都记者从福州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历时三年,福州鹤林、三江口两大海绵试点片区57平方公里内的267个项目,将于年底前全部完工。相关人士介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福州也出现了水环境与水安全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为此,福州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达标区域将达到60平方公里,超过20%建成区面积;到2030年,全市80%建成区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标准。
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
福州市城乡建设局相关人士介绍,福州市鹤林片区和三江口片区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分为6个较完整的子流域,28个排水分区。试点建设过程中,按照“环山、临江、滨海”的地域特点,优先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全市域与试点区域两个层面分别发力,全方位、全系统推进。试点区域从优化水生态空间布局入手,打造以“山地、平原、滨江滨海复合型”及“洪、潮、涝敏感型”为特征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目前,鹤林片区已经形成了以牛岗山公园、鹤林生态公园、晋安湖为中心,南北长2.3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的海绵型生态绿轴。三江口片区新区建设中优先形成南江滨生态公园、清凉山公园海绵体,构建山水相依的生态格局,并严格管控新建地块指标;旧城区海绵改造、管网修复、水系整治并举,重点解决水体黑臭、内涝积水问题。
目前,试点片区内267个项目已基本完工,年底前全面完工,涵盖了全流域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治理需求,排水分区全面达标,试点区域已达到方案设定的六大类、18项指标要求。其中38%以上的项目采用PPP模式实施,实现了结果导向、建管合一、按效付费的目标。
鹤林片区 透水砖+生态树池+雨水花园
昨日下午,海都记者来到鹤林路看到,每隔一段距离,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路沿石就有一个紧贴着路面的开口,开口连着人行道的花圃,而这些花圃很有特色,均被改造为下沉式雨水绿地。
据介绍,当路面上的雨水顺着开口进入雨水绿地后,会经过一段碎石区域,初步过滤和缓冲,然后流入绿地中央的溢流井,最后流入市政雨水管道。下沉式绿地有一定的蓄水容积,当降雨量形成的汇流小于调蓄容积时,就能在海绵设施内形成滞蓄;雨水进入海绵设施的水位超过设计调蓄深度时,超量的雨水通过溢流井,排入雨水管网。
除了花圃外,鹤林路改造的内容还包含人行道。最上层的地砖改为高透水性的透水砖,下层也更换为透水材质,比如高空隙的基层,整个“海绵层”厚度达到50多厘米,然后才是土壤。雨水可以迅速穿透人行道,抵达土壤,在这过程中,经过层层过滤,截留雨水中的杂质,提升水质。晴天时,土壤中和人行道中的雨水,会“穿过”人行道,上升到空气中,宛如呼吸一样。
据了解,经过海绵改造后,鹤林路沿线实现了人行道绿地的相互连通,形成透水砖铺装+生态树池+雨水花园集水调蓄系统,可消纳15毫米的降水量,而降雨污染物(SS)总量去除率达到43.4%。
三江口片区 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高位花坛
位于福州仓山区的福建三丰鞋业有限公司是三江口海绵试点片区的改造项目之一。改造中,该鞋厂的办公楼、厂区、生活区等进行全方位升级,包括建设透水地面、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高位花坛等。
厂房屋顶是主要集水区。每栋厂房的外围,都添置了高位花坛,加上沿厂房一侧布设的导流管,能接住屋顶雨水,将其汇入花坛吸收。吸收不了的水,雨水花园会来帮忙,它可吸纳约500立方米的水量。若雨水花园水量高度超过1米,则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同时,两处地下的储水模块总储水量为450立方米,汇入其中的水,都是各海绵元素层层滞留、净化的水源,它们会给厂区内植物提供灌溉水源。
濂水路也进行了海绵改造,通过对道路摸排,找到汇水低点后,开挖导流槽,实现雨水收集,在每个最低点处,设一个雨水收集口,再通过增设的线性排水沟、沉砂池,将雨水汇入沿线滨河绿地。同时,还在每个收集口的对应点建起大小不一的32处雨水花园。过滤后的雨水,还能为花园中的植物提供水源。当储水高度超过15厘米至25厘米时,多余的水就会溢流至市政雨水管道。
编辑: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