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无锡,可以看到很多“蝶舞绿雕”出现在路口处、公园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蝴蝶”不仅仅是景观,更是用来渗透雨水的海绵设施,具有截流、过滤、净化功能。据报道,无锡市今年新增(改造)10个海绵功能小游园,17个立交涵洞地块经改造后植入海绵元素,以消除雨水污染、缓解城市内涝。
每逢遭遇强暴雨,不少城市便遭遇“看海”的尴尬。“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释放,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充满“弹性”,主要做法是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控制雨水径流。近些年来,全国不少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整体来看,建设过程涉及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多个系统,是个“大工程”,工期较长,常常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微小的海绵设施,折射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思路。“小修小补”替代了“大修大建”,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更带来了居民的“舒心”。可以看到,城市的排水沟被心思巧妙地改造成了“小海绵”,原来不透水的青砖人行道成了透水砖自行车道,路边灌木丛成了雨水花园,水的行泄通道问题在“无形中”解决了。还可以看到,植草沟、下凹绿地、雨花园、透水铺装等各种海绵技术措施,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暗藏“玄机”。零星的海绵设施不断汇聚,放大成为海绵体,在改善绿地生态环境、防止城市内涝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美好。
“微海绵”暗含城市治理的新理念。有时候,讲究精细、注重创新,扭转一下思路,就可以实现“见微知著”的效果。上海塘桥街码头变身公共会客厅,南京秦淮区南航社区垃圾中转站成为社区书屋,垃圾桶披上清新彩绘……“微更新”逐渐成为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治理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值得提醒的是,小处着手,不意味着以小代大,更不能因小失大,还需系统性、整体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