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丽霞博士等人,在安徽发现的奥陶—志留纪过渡期(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中国古花骨海绵,这一发现将花骨海绵类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3亿多年。
提到海绵,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它——柔软而有弹性,可以洗一切。
当然,还有它!

但鲜有人知的是,海绵是一种动物。 而且,海绵动物是非常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在海绵两层细胞之间,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骨针,正因为有了钢架似的结构,才保持海绵具有各种形态。
就外形而言,海绵距离人们常见的动物的样子相差甚远,它没有头,也没有尾、躯干和四肢,更没有神经和器官。它一直保持如此原始的样子,甚至6亿年的进化历程都没有改变太多,但其顽强的生命力让海绵从几次生物大灭绝中幸存下来。
花骨海绵类是现生海绵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六射海绵,其生活的水深范围比较广,广泛的分布于全球深水生态系统中,最深可达6700多米。
最早的花骨海绵化石的记录只能追溯至白垩纪(8900万年前)。然而,白垩纪的这枚仅有的完整的花骨海绵标本,因其特征骨针的退化,分类位置仍待商榷;而其他花骨海绵标本则均为零星、松散的骨针,据此无法建立相关属种。
此次李丽霞博士等人在安徽省南部泾县北贡特异埋藏海绵动物群中,发现的这枚标本呈球状或卵状,壁较厚,表面具进水孔。

海绵体主要由六射骨针和十字骨针组成松骨网状骨骼。鉴于其特征有别于花骨海绵类中的其他属种,故以中国古花骨海绵为模式种,建立古花骨海绵属。

中国古花骨海绵复原图(杨定华绘)
此次所发现的花骨海绵标本具有典型的、特征性的骨针及排列方式,其保存完整的骨骼结构不仅为精确地确定其分类位置提供了可能,也为探明该类海绵的系统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花骨海绵类化石,可将其化石记录提前了3亿多年。专家表示,寻找早期特征保存完整的海绵化石进行研究对于探索海绵动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分子古生物学研究提供诸多关键信息,较为精确地限定其祖先类群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大大提升了研究的精度。
相关成果近期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国际刊物Palaontologische Zeitschrift。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资助。
通讯员 盛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