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郑州、新乡等地遭遇极端暴雨侵袭,内涝非常严重。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对郑州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质疑,郑州在过去几年投入了534.8亿元资金建设海绵城市,但在超标准的自然灾害面前,海绵城市的效果并未让人真正看到。
不少专家指出,此次河南遭遇的大雨灾害非常罕见,一天降了去年全年1/3的雨量,已经超出了海绵城市所能应对的能力,与是否建设海绵城市没有关系。郑州城区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和城市规模相匹配,若真按照此次极端情况设计,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还有网友表示:“郑州雨停后水位退得很快,海绵城市是有效果的。”
面对短时强降雨,构建更完善的排涝系统、充分发挥原始地形下垫面本底植被和土壤等对雨水的渗透、严禁侵占填埋河道等,也是应对强降雨下内涝灾情的方法。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也发布文章,“阴阳怪气”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但殊不知,欧美的海绵城市建设比中国还要早,面对暴雨灾害依然被水淹没,有些欧美城市遭遇特大暴雨后所造成的损失比这次郑州还大。以英国伦敦为例,当遇到比郑州此次暴雨灾小很多的大雨来袭时,地铁一定会停运,城市也会被水淹没。因此,境外媒体带有色眼镜质疑我国的城市建设话头意义不大。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所谓海绵城市的概念也是舶来品,国外的城市设计理念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国情?将许多尚在实验阶段的“海绵理论”生搬硬套地做成建设项目是否合适?国外自身都不能经受暴雨检验的城市建设模式我们还要吗?一些地方在引进国外理念时常被国外忽悠,认为所有国外的理念都先进而国内的一切经验成果都要给国外理念让路的现象是不是也该改改了?许多国外忽悠的理念,主要还是为资本牟利服务,而且赚大头坐着收钱往往还是外国人,至于这种设计理念以及相关大规模投入后是否能够达到说的那么好的效果,忽悠这件事的人恐怕自己也不知道或根本不关心。因此如果国内的建设跟着国外忽悠的思路走,其效果恐怕不会好。另外,这里我们还要谈一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城市建设史,防洪防灾的精典案例很多,我们难道就不能立足中国自身经验理论树立适合中国的防洪排涝理论和建设方案吗?不贴上洋标签的建设项目,难道就不宜建设或难以审批过关吗?
一味地往项目里砸钱,重设备投入和建设投入而轻视管理维护,也是很多失败项目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这会不会是造成此次郑州特大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还要考问的是,数百亿的巨大投入中,有多少真正投入到防洪排涝的工程建设中,而又有多少钱成为私人回扣,这种被潜规则稀释掉的工程资金投入,以及因为贪图利益而压缩工程建设成本导致的豆腐渣工程现象,也应当是未来我们的各项建设中要重点思考和坚决杜绝的。
文/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