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阚纯裕 孙晓媛):2018年,媒体在报道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时,用了“告别看海”四个字作为标题,这项规划在这座内陆城市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着能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告别城市内涝和地下水匮乏,但在今年这场数十年来最强降雨面前,“海绵城市”显得捉襟见肘。
“以为做了海绵城市就能防洪排涝,这可能是个谬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绵城市是生态城市中一种雨洪的利用方式、处理方式,它跟防洪排涝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划等号。”
此前,郑州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也叫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它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一些中小雨的情况下,海绵城市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在洪涝前期,海绵城市可以把一部分水在海绵体中积存,减缓灾害对城市水系统的冲击,但是它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李迅强调:“海绵城市和防洪排涝有联系,但不能完全划等号。防洪排涝是一项专门的城市水系统安全工程,它要专门做。”
2017年发布的《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显示,城区与航空城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规划区的内涝防治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郑州市气象局对这次出现的特大暴雨做了数据上的梳理和统计:17日20时至20日20时,这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了617.1mm,小时降水、单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纪录。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
李迅谈到:“按照千年一遇的标准防涝,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不让城市过水,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样的代价太大了,遑论技术的两面性,城市建设有没有必要?我们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安全的平衡。”他补充:“大家也确实没想到会下这么大的雨。随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灾害,这在科学上叫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忧患意识、防灾意识、安全意识及城市建设意识、社会建设意识要大大加强。”
李迅表示,“在短时间内城市肯定会涝,我们能不能在涝的时候受灾小一点,涝的时间短一点,这需要系统性地治理和一系列的准备,要形成一套有韧性的预警预报、应急抢险、灾后恢复机制。将来灾害会越来越多,而社会又有脆弱性,面对未来与灾害长时间共存的可能,我们要做好准备。”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