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伊健
“您好!这里是海绵办。”电话里传来了一声问候。
海绵办?这个部门是干嘛的?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里,还真有这么个部门,全称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再往下听,工作人员跟工程建设单位说:“您申报的图纸现在正在送审,到了施工和验收阶段我们也会有专员全程为您提供服务的,这点请您放心。”
原来这个海绵办主要职责是将总规、控规到项目设计、施工、验收集于一体,全程管理海绵城市建设的部门。
这时,估计您又纳闷了,海绵城市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终实现城市的“雨水自由”。
就拿天津为例,每年集中降雨期主要在六、七、八月这3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约75%。降水的过度集中加上海水涨潮时,海平面上升,对流入大海的水流产生顶托作用,入海不畅时容易出现城市内涝。除了这仨月,其余时间大部分时间比较“渴”,特别是到了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
刚才说了,海绵城市这么好,我们这座城市能不能装块巨大的海绵呢?下雨的时候海绵吸水,等雨过天晴,多少天不下雨的时候,再把海绵里的水“吐”出来呢?一来,内涝的问题得以缓解;二来,储存下来的雨水待到干旱期,用来浇花灌溉、城市清洁,节约又环保。
您别说,在咱们天津,还真有这么一块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入伏之后这几场雨下过之后,经受住了考验,做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这里面到底有嘛秘密呢?
全球城市都为“内涝”走脑子
咱就说前几天那连续的几场雨,您有什么想法?是不是既期待雨水能够给伏天带来清凉,又担心强降雨影响上下班出行。
进入雨季后,全国网友们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多地网友戏称自己的城市——“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全国各地网友遇到暴雨天气的评论
其实不只是中国,放眼全世界,但凡是大城市,都在为这件事走脑子。
就拿荷兰鹿特丹举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水城”。城市海拔低于海平面,一年总得遭遇几次海水倒灌,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是典型的“三级跳坑”之地,可以说当地人民与洪水斗了上千年。但是,每次暴雨过后,却见不到水漫金山式的泽国景象,这得益于他们完善的排水系统。从上世纪50年代,当地不断建设“水广场”,“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
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当暴雨来临时,“水广场”则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系统。
鹿特丹的这个方法,在咱天津也能找到样本。中新天津生态城美嘉园社区,就是一座标准化的海绵社区。独具匠心的设计,加上精心的养护,通过海绵设施与景观环境的充分融合,实现了社区内小雨无径流、大雨不积水。
中新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人员陈玉荣领着记者逐一认识海绵城市必备的几个大件。
小区绿地略低于步行道,在绿地上加设溢水口。
首先绿地是下沉的,略低于步道。当降雨天气来临时,一部分雨水通过自然下渗满足绿地的补水;在绿地的不同点位,还设有溢流口,这些溢流口像是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盖子呈凸起状,当草坪喝足了水后,剩下的雨水便会流向溢流口进入市政管网;溢流口周边铺设一些鹅卵石,有效阻挡住泥沙;内部加设了截污挂篮,可以将树叶等杂物隔离开,避免它们对雨水管网造成污染。
再看停车位都采用可渗透植草砖地面,雨水透过这一个个网格就渗透下去了;儿童活动区采用透水塑胶地面,小区内可渗透地面下全面铺设排盐系统;从楼顶引到地面的排水管,建筑落水口处采用雨水簸箕,小簸箕就是个小水池,既可去污也可消能,避免雨水直接冲击对草坪带来伤害。雨水经过簸箕后缓缓流入草坪中,这种补充更像中医说的“温补”。
雨水簸箕既可去污也可消能,避免雨水直接冲击对草坪带来伤害。
这设计一环扣着一环,设计方案真是巧妙。雨水降下来后,该吸收的吸收,该储存的储存,到了旱季,把这些存下来的雨水充分利用上。雨天不湿鞋,雨水再利用就这么实现了。
能走人的雨水管道
7月13日傍晚那场大雨来势汹汹,豆大的雨滴落在路面上,加之风力增大,顿时就下冒烟了。
根据监测,当天中新天津生态城24小时降雨量45.4毫米,接近暴雨级别。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几乎看不到成片的积水,这就是海绵城市的功能在释放,细心观察会发现虽然大雨不停歇地下,但路边的雨水井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
为什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能够实现下雨即排,边下边排?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副局长孙毓培揭秘:“雨水排水主管网的管道直径宽敞到能走人。”
泵站工作人员正在操控雨水泵。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合作区雨污水合建泵站里,大雨来临之前,泵站巡检作业队长苗举胜按照命令,启动两台雨水泵开启作业模式,这时生态城的雨水管道会清空,这部分城市灌溉用水排入蓟运河中,留出大量的空间等待即将到来的大雨。他所在泵站下方还藏着一座10米深的集水池,专门用来储存雨水。
泵站外景,雨水泵下方红色区域下方就是封闭的雨水集水池。
当强降雨到来时,根据统一指令,泵站再次启动,雨水通过专用管道开始收集,进入到泵站的集水池中,泵站再根据实际情况向指定河道排放雨水。
一边是大口径排水管道,一边是开足马力的泵站不断调蓄,这座雨水泵站恰似海绵城市里那位操控海绵的人,先把海绵挤干,等待着雨水的到来,适时调整海绵的储水量,储水量每达到一个程度,就会有进一步规范的操作流程。
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3年12月,海绵城市建设被提上日程,目前全国有30个城市被列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天津市是2016年获批的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是试点片区之一。该试点片区面积22.8平方公里,试点项目68个,从此生态城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从试点片区拓展到全行政区域,持续深入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片区”向“全域示范”迈进。
目前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各具特色,有的建起了海绵公园,有的正在进行更新改造,在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上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北京通州区海绵城市改造不断加速;郑州在郑东新区划定9个海绵城市示范区,规划面积达到144.88平方公里;长沙海绵示范公园今年7月正式开放;再比如深圳计划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可能和其他城市有些不同,它是在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兴建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雨水大了,引发内涝让人着急;遇到干旱的年月,一滴水照样难倒英雄汉。
还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举例,这块地在2008年之前是什么样?孙毓培列出3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污染水面,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非常高。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当时位于生态城中部还有一座营城污水库,是一片污染严重的不毛之地。由此也引发了水资源严重匮乏和生态本底恶劣两大“拦路虎”。
你以为这又结束了?生态城片区本身就是滨海少雨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是现实,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雨量。你想:这里曾经是一块块盐田,一直是蒸发法制取盐的场地。根据多年监测数据显示,该区域年平均降雨量只有约6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
在这样的环境里,水是多么精贵的资源呀。为了保证区域内的用水需求,就要进行补水,那么水从何来呢?
单独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显然不够科学,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设施都处于闲置状态,运营成本便会陡增。生态城于是想到了一条捷径,集中雨水收集利用设施主要设置于公建项目,设施容积根据降雨量和使用需求综合确定,同时在住宅项目则鼓励设置小型、简易且易于养管的雨水罐等设施,为居民利用雨水提供便利。
以其中一种储水设施举例,它设置于地下,通过溢水口和地面相连,内部采用U形管设计,小规模降水后便于储存、沉淀,沉淀下来的淤泥可以做到及时清理,避免向主管网排放。当雨量过大时,自身的储水设施饱和后,便会将洁净的雨水排入公建管网。旱季到来,当自身的储水不能满足日常使用时,再通过市政管网的中水系统取水。
加挂在井盖内的截污挂篮,可阻挡树叶等杂物流入雨水主管线中。
这一番相互调剂后,一来,项目的储水设施分担了城区内的排水压力;二来自身储存的雨水可以满足日常景观绿化用水,克服了地下水含盐量高的难题,还节约了大量的经费。
生态城静湖公园,过去这里曾经是污染严重的营城污水库。
这一点,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做法有点像瑞士,瑞士政府一向提倡节约用水,鼓励民众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
而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将所有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年均近300万吨。按自来水5元一吨计算,可节约1500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纵览全球,对于水资源的收集、利用都是一件大事。在英国,大力推动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在法国,历经126年时间才修建成功的排水系统;在韩国,发挥土壤如海绵似的吸水、储水作用,对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在日本,东京都23个区下水道总长度约1.58万公里,相当于往返东京与悉尼的距离。下水管道的直径从25厘米到8.5米……
这些来自全球的海绵城市建设有益经验,在中国天津都在不断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