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天水海绵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将海绵元素融入城市项目建设
□新天水记者 张彬霞 黄虹
天水市岷山生态公园,城心繁华中的静怡之地,工业遗迹犹存,植被生长旺盛,是一处集生态、休闲、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自公园开园以来,是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的打卡网红之地。但你知道吗?这个公园其实还是个“海绵公园”,隐藏了不少“海绵”技术呢!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围绕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有效将近5年实施的26个城中村改造、63个棚户区改造和11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融入海绵元素,同时积极实施了城区引洮供水工程、藉河生态治理一期二期三期、翠湖公园、黑臭水体治理等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极大提升了城市建设品位,加快了海绵城市建设步伐。

海绵融入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舒适度
天水,自古以来就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如何更好地为这座城市“锦上添花”,把海绵与环境、与景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天水建设海绵城市不断思考与摸索的问题。
天水市藉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续建工程,2018年6月投入使用。如今可谓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天水一张亮丽的风景名片。在该项目实施中,建设部门也做足了“海绵生态”文章。
6月3日,夜间一场降雨过后,早晨的气候清新而又湿润。早上9时左右,藉河沿线随处可见到晨练的市民,或跑步,或打篮球,或骑行。

“在这里晨练,心情都是愉悦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最怕下雨天出门了,再怎么小心,可回到家时,鞋子也是湿透的。可现在不同了,在降雨天,不管是景区小道上,还是马路人行道上,都不会有积水,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越变越好。
秦州区住房和建设局、藉河一期工程负责人宋福乐告诉记者,该工程集防洪、蓄水及景观美化于一体,项目建设中主要采用透水生态铺装、透水性路面、以及下沉式绿地的海绵工程,通过生态、绿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藉河水面湿地生态长廊。在子堤北岸处,扩建有占地面积约325亩的滨河公园一处,按照现状功能布置和周边环境将公园分为活力滨水运动区、文化水岸休闲区、绿色生态体验区等3个功能区,设置跌水源头、水镜花台、城市阳台、水上栈道、十里花堤等20个主要景观节点。
随着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比如马跑泉公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渭河生态治理工程等,巧妙地运用了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海绵技术,道路也全部用透水材料铺设,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生态、更美好。

把海绵元素融入城市项目建设
“自2015年以来,在整体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我们注重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环境中,全方位打造天水的海绵城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总工程师陈海表示。
眼下,在天水这座城市中,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海绵项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黑臭水体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重大项目之一。豹子沟为藉河支流之一,沟道两侧区域原无污水排水管道,沿线单位住户生产生活污水大部分排入豹子沟河道,致使河道周边环境脏乱差,臭气熏天。

2017年,由秦州区住房和建设局牵头组织实施了豹子沟黑臭水体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范围北起藉河南路,南至南山坡脚居民区,全长766.38米,在保持原河道、河堤线型、宽度、高度的基础上,主要沿豹子沟河道配套埋设了直径为600毫米污水排水管网,将污水收集至藉河南路污水排水干管,将河道东、西两侧土质路面铺装为人行步道,并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河堤整修修复、河堤护栏安装、路灯安装、人行拱桥和公厕建设、河道沿线生态绿化等分项工程,河道综合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秦州区住房和建设局建设股股长田琦说。
天水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秦州污水处理厂、麦积污水处理厂和成纪净水厂三座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截污管网71公里,负责收集处理秦州区平峪沟至社棠工业园区范围内,中心城区耤河、渭河两岸的市政生活污水。

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勃表示,天水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有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目前,全厂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
成纪净水厂位于成纪新城东段耤河与渭河交汇处,设计处理能力8万吨/日,执行Ⅰ级A排放标准。“该厂是西北首座采用全地埋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为厂区北侧污水源热泵提供热源,用于供应成纪新家园小区冬季采暖,尾水向西泵送9公里后作为景观用水回用,进入耤河风情线二期湿地公园,进一步净化后汇入渭河,中水回用率达100%。”王勃说,另外,麦积污水处理厂将处理达标后的出水,部分作为中节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冷却用水。
对于天水城区藉河北路东段、合作南路、新华路东段、成纪大道中段等7处易涝点,也已全部完成治理。
如今,“海绵城市”如“润物细无声”般,陆续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百姓生活中。采访中,天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陈海表示,全市将按照“滞蓄为主,净用结合,适度渗透,安全排放”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计划从区域流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实施129个项目,构建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和谐相处的良好格局。